连云港市工商业联合会(总商会)-edf130壹定发

当前位置: > > 商会概况
工商辑录
信息来源:商会百年-《连云港商会百年》 发布日期:2014-12-19 浏览次数:   字号:【 】

新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

民国3年(1914年),海州人沈仲长筹股7.4万银元,在新浦创办新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新东公司),民国7年(1918年)建成发电。沈仲长任董事长,赵理斋任经理。这是海州地区第一家电力企业。初建时,新东公司装有176千瓦交流220伏的蒸汽机发电机组,电力用户不足200户。民国27年(1938年),新东公司两次遭日军飞机轰炸,被迫停产。民国28年(1939年)3月,日军占领新东公司,厂房全部被拆除,日本东亚电力公司派员整修发电设备,公司易名为军管海州电灯厂。民国29年(194010月),在海州发电所建新电厂。

1941年建造的510千瓦机炉厂房 

 

锦屏磷矿

锦屏磷矿位于锦屏山南麓,是我国开采最早的磷矿。

民国7年(1918年),海州人沈云沛以封山为由在锦屏山开采铁矿。民国8年(1919年),集资5万银元创建锦屏公司,露天开采锰铁矿石,发现矿石能燃烧,燃烧时产生绿色火苗。经化验确定为磷灰石。民国9年(1920年),沈云沛之子沈藩继承锦屏公司,开始开采磷矿石。历经官商合办、日伪开采和国民党管理时期,到民国37年(1948年),锦屏公司共产原矿石40万吨。民国37年(1948年)11月,由人民政府接管,二十世纪后半叶,发展成为全国六大化学矿山之一。

 

锦屏磷矿一角

建国初期锦屏磷矿机工检修旧机车头

 

汪恕有醋坊

清康熙初年,徽州人汪一愉在熬制老糖的基础上改制食醋。因所酿制的醋,色泽鲜明、酸而不厌,每次食用只需点滴则味美津香、醇香绵甜且风味独特,故被人称之为“滴醋”。清康熙十四年(1675年)汪一愉在自家酿醋作坊门口挂上了“汪恕有醋坊”的金字招牌。

从此“汪恕有”滴醋在古海州乃至两淮地区打响了。清乾隆年间的大才子袁枚在品尝滴醋后,在其撰写的《随园食单》中,特别推崇板浦的汪恕有滴醋。他写道“……以板浦醋为第一,浦口醋次之”。汪一愉的独特配方和制作工艺经其后代一辈辈实践和改进,日臻完美。民国20年(1931年) 5 9 ,民国政府中央实业部在南京国货陈列馆举办了“江苏省特产展览会”,“汪恕有”滴醋荣获地方特产奖,实业部部长孔祥熙为参展的名特产品颁发了优质奖状。解放后,经汪氏第十代传人汪亮祖,第十一代传人汪宗遂的传承发展,已形成年产5000吨滴醋的生产能力,成为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食醋专业生产厂家。

图为《随园食单》

原江苏省长惠浴宇为汪恕有滴醋题词。

 

新浦大同皂厂

精于实业的灌云县南城人武祥鹭,经两年筹备,学习制皂技艺,于民国23年(1934年),在新浦创办大同皂厂,有职工几十人。是海州地区第一个生产皂类产品的企业。并且第一个以刚刚兴起的连云港的港名,作为自己的产品名称,定名为“连云皂”。大同皂厂生产的连云皂有两种规格,一种和现时肥皂差不多大小,为嫩黄色。两面都压有“连云皂”三个凸起的隶字;另一种尺寸较大,约为 20cm × 8cm × 8cm 的长立方体。所用材料为蓝白两色,压制后呈蓝白相间的条纹,通称“蓝花皂”。连云皂试用冷制法,不干、不裂、不变形。包装也很讲究,外包装全部用木箱。其生产的产品质量好,销往附近城乡,很受用户欢迎。由于经营得法,利润颇丰。后来又有几个山东藉股东入股,大同皂厂曾兴盛一时。民国28年(1939年)因日军入侵,大同皂厂倒闭。

图为“连云皂”包装箱

 

新浦老店号“三不倒”

新浦、大浦商埠的兴起和发展,成为海州地区实业发展的依托,产生出许多著名的商铺。这其中,以生庆公茶庄、三和兴药房及馨祥酱园创建较早、规模较大而且一直嬗至今,号称“三不倒”。

 

生庆公茶庄

生庆公茶庄,始建于民国8年(1919年),距今已有九十年的历史。河北冀县人张质轩创建茶庄时,开始求助沈云沛家总帐房赵理斋的地方势力协力筹办。因为沈家投资的商号都用“甡”字开头,所以茶庄的招牌也用了“甡庆公”。民国16年(1927年),北伐军在海州地区打倒土豪劣绅,茶庄怕受牵连,便将沈家的股金退了回去,将招牌中的“甡”去掉一半,改成了“生”,因此店名便成了“生庆公”。

茶庄经销的茶叶是从农村收购来的土特产,经过自己加工出售,批发也有利,零售利润更高些。茶有珠兰花茶以及龙井和茉莉。按价分等,声称“童叟无欺”。生意经营中注意零售和小量批发,为创出牌号争取大部分的顾客。库存的茶叶最多时达七、八万斤,有脱销危险时最少也达三、五千斤。       

生庆公的包装也别具一格,一两的茶叶用单层纸包成虎头样的包子叫虎头包,二两以上的茶叶都是双层纸包装,棱角分明形似宝塔,叫宝塔包。这样包装既有手法上的新颖,又有外观上的美感,给人一种艺术享受。

始建于民国8年(1919年)的生庆公茶庄

生庆公茶庄店堂

 

三和兴药房

民国12年(1923年),河北人孔仲安来新浦创办“三和兴”药房。 “三和兴”经营的药材品种齐全,达两千多种;四百多种常用品种,贮量很足。成为海、赣、沭、灌地区规模最大、材种最全的药店。

三和兴药房经营有方,讲究信誉,注重货真价实,颇受人们乐道。如,出售药剂的包装十分讲究,每一味药都是事先单包,包上贴有印好的说明书,注明药物的性味、功能、禁忌、剂量甚至产地。配方时,只要将这些小包集中到一起,就成为一剂中药。抓取方便,既清洁卫生又利于剂量准确。在服用中,还可以根据病情的发展,随时对某味药进行加减。为方便患者就诊后及时抓药,三和兴药店还聘请地方名医王云门、张绍田、顾铁侬等任店堂医生。

三和兴药房还保持着前店后作的经营方式,膏、丹、丸、散都是自己制作,很少从外地购进。在精细的制作过程中,强调严格按药方配料,药物加工时特别注意筛选,以保证质量和药效。三和兴以其良好的信誉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人们的信赖与青睐。八十余年经营,经久不衰。

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三和兴在报纸上刊登的广告

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的三和兴药房

 

馨祥酱园

民国14年(1925年)春季,山东郯城人杨雨亭和邱仲宜来新浦考察,当时新浦没有一家专业酱园,只有几家食品杂货店附带卖少量的酱货,质量也较差。因此,决定开办酱园。

馨祥开业之前,以八十两银子的“润格”请青岛名书法家王序写的“馨祥”两字黑漆底金字匾额,正楷字体,苍劲挺拔,端庄隽逸。外配有四块长条黑底金字牌,文为“十锦小菜”、“三伏秋油”、“小磨麻油”、“香淋滴醋”。

当时的酱园业,从缸口的多少,可以看出企业的规模。馨祥生产用的缸口有六百多只,外加腌菜池三个,其他生产工具都是土设备。馨祥酱园经营大约有40多个品种。虽然限于手工制作的产量,年产各种酱菜3035万斤,各种酱油、酱类40万斤左右。青岛、郑州等地均来批发、定货。主要品种有酱油、酱、腐乳、小磨麻油、酱菜罐头等自产商品,“寿星牌”酱油为当时的名牌产品。民国31年(1942年),在全国同行业的产品中获奖,样品陈列于青岛展览馆(今青岛水族馆)。

馨祥所生产的产品,讲究质量,装璜美观大方。产品包装贴有寿星牌商标,其图案为寿星身后有梅花鹿一只,还有仙童一个及蝙蝠一只。

 

公私合营陇东火柴厂

日本投降后,新浦私营三益制梗部老板张荣山从外地购回制梗机、切梗机各一台,利用地产白杨木加工成火柴梗,运往青岛等地销售。后因战乱停产。民国38年(1949年)7月,新海连特区政府与三益制梗部老板张荣山协商,签约共建公私合营陇东火柴厂,赵乃川、张荣山分别为公、私方代表,公、私方股份各占98.62%与1.38%。这是我市历史上第一个公私合营企业。195010月,私方股份退出,改为国营企业。

上一条: 蹉跎岁月
下一条: 建置区划
网站地图